公司因經營業務需要簽發票據,以供其履行債務之擔保,與為他人作保有間,無公司法第 16 條第 1 項之適用2

按票據乃文義證券及無因證券,票據上之權利義務,悉依票    上所載文義定之,與其基礎之原因關係各自獨立,票據上權    利之行使,不以其原因關係存在為前提,執票人行使票據上    權利時,就其基礎之原因關係確係有效存在,不負舉證責任    。票據債務人雖不得以自己與發票人或執票人前手間所存在    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然發票人非不得以自己與執票人    間所存之抗辯事由對抗執票人,此觀票據法第13條本文之反    面解釋自明。若票據債務人以自己與執票人間所存抗辯之事    由,對抗執票人,應由票據債務人就該抗辯事由負舉證之責

   

按公司法第16條第1項規定公司除依其他法律或公司章程規    定以保證為業務者外,不得為任何保證人,旨在穩定公司財    務,用杜公司負責人以公司名義為他人作保而生流弊。若公    司因經營業務需要,簽發票據與相對人,以供其履行債務之

    擔保,自與為他人作保有間,即無上開法條規定之適用。

公司

    法第16條第1 項固規定公司不得為任何保證人,但公司為共

    同發票或背書行為,則非法所不許。

  (二)就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部分:  1.按「票據乃文義證券,不允許債務人以其他立證方法變更或    補充其文義,故凡在票據背面或其黏單上簽名而形式上合於    背書之規定者,即應負票據法上背書人之責任。縱令係屬隱    存保證背書,且為執票人所明知,仍不能解免其背書人之責    任。」(最高法院92年台簡上字第24號判例要旨參照)、「    票據之背書,為票據轉讓行為之一種,本票之背書人應照本    票文義負票據法規定之責任,與民法所稱保證契約之保證人    ,於主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由其代負履行責任之情形有間    ,故公司在票據之背書,並非公司法第16條禁止之範圍。」    (最高法院77年度台上字第2286號裁判要旨參照)、「公司    法第16條第1 項固規定公司不得為任何保證人,但公司為共    同發票或背書行為,則非法所不許。」(最高法院77年度台    上字第942 號裁判要旨參照)。蓋票據法與公司法之規範各    有不同之功能,票據法係為維護票據流通及交易安全而設;    至於公司法之規範係為健全企業發展,保護股東利益而設計    。倘公司於簽發票據後,得主張係為票據上所未記載之保證    而簽發對其不生效力,則除破壞票據之流通性外,並嚴重損    及交易安全,當非立法原意。  2.原告主張:96年10月22日 ,因原告公司實際負責人林振益與    林通遠、被告三人要合資做砂石生意,並簽立「契約書」,    林通遠與被告各出資1,000 萬元,林振益則未出資,當時原    告公司登記之負責人為林振益之子林育裕,被告遂要求原告    公司及林振益各要開立面額2,000 萬元之本票作為擔保,所    以林振益於當日開立1 紙面額2,000 萬元(票號TH027337)    之本票予被告,原告公司則開立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紙    予被告,以擔保砂石生意如有虧損,被告即得以上開本票求    償,惟砂石生意已於97年4 月1日結帳,被告已取回其應取    回之部分,故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紙之債權    全部不存在等語。被告對於原告簽發如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    票1 紙予其收執,係作為其出資與林振益、林通遠合夥經營    砂石生意之投資與獲利之擔保並不爭執,且有被告所提,訴    外人林振益、林通遠、林育裕及被告4 人於96年10月22日 簽    立之「契約書」影本1 份在卷可稽(見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9    年度重訴字第1089號卷第61至62頁;下稱系爭契約書)。而    依系爭契約書之記載,第一條約定林通遠與被告提供資金2,    000 萬元,以原告公司名義從事砂石生意,林通遠與被告取    得獲利之1/3 ,林振益並保證林通遠與被告每月有60萬元以    上之利潤,若每月未達60萬元,則以60萬元計算,逾60萬元    以原金額計算、第四條約定原告公司若有虧損時,由林振益    全額負擔,每月並支付60萬元予林通遠與被告、第五條約定    ,原告公司結束營業時,若有虧損,仍由林振益償還被告及    林通遠2,000 萬元、第七條約定林通遠掛名為原告公司負責    人,實際負責人為林振益,林育裕為林振益之子,林育裕目    前掛名為原告公司負責人,將來有關原告公司處理任何事物    ,林育裕委由林振益全權處理等內容。因此,依上開約定,    可知林振益與、林通遠、被告合夥從事砂石生意,並以原告    公司名義對外營業,林振益並保證被告及林通遠每月可獲利    60萬元以上,如有虧損,林振益仍應每月支付60萬元予被告    及林通遠,如結束營業,林振益應償還被告之出資。則原告    公司開立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1 紙予被告,應係用以擔保    林振益依系爭契約書之上開約定對被告所負債務之履行,亦    堪認定。而查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上,並無「保證」字樣    之記載,有該本票影本1 紙附卷可稽(見台灣台北地方法院    99年度重訴字第1089號卷第107 頁),則依前揭說明,原告    公司簽發該本票予被告,與民法之保證不同,並非公司法第    16條第1 項禁止範圍,縱為發票人之直接後手之執票人即被    告所明知,基於票據之文義性及無因性,發票人即原告公司    亦不能解免其票據責任。  3.又原告主張:林振益、林通遠與被告就該砂石生意已於97年    4 月1日結算,結算結果共欠被告590 餘萬元,林振益有以    個人名義開立面額650 萬元之本票予被告等語,雖為被告所    否認,並辯稱:「我只有出資沒有參與,後來原告有開1 張    明細給我,說他們結算之後原告公司欠我590 多萬元,後來    林振益要以個人名義開1 張650 萬元的票給我,要求我接受    。林振益跟林通遠就直接把本票丟給我,那張票沒有兌現。    」等語(見本院卷第71頁反面)。然經本院調閱本院98年度    訴字第1976號、台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字第1266號民事卷結    果(按上開民事事件為林通遠對本件被告所提起之確認本票    債權不存在等訴訟,業已確定):本件被告於96年10月22日    ,曾與訴外人林通遠、林振益、徐宗彬、林萬居等5 人簽訂    「合作契約書」,約定5 人合夥成立公司,公司借用本件原    告公司名義以為合夥事業對外營運名稱,原告公司負責人改    為林通遠,資本額2,000 萬元,由本件被告與林通遠負責原    告公司運作及資金調配,其餘3 人執行對外採購及交貨事宜    ,有上開「合作契約書」影本可稽(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審卷    第45至46頁、二審卷第55至56頁)。嗣本件被告於96年10月    22日當天再與林通遠、林振益、林振益之子林育裕4 人簽訂    系爭契約書,約定由被告與林通遠提供資金2,000 萬元,以    原告公司名義從事買賣砂石營業,且約定系爭契約書為上開    「合作契約書」之特約,如有不一致,均以系爭契約書為準    。其後本件被告與訴外人林通遠、林振益、徐宗彬、林萬居    等5 人於97年1 月2日又另簽訂1 份「契約書」,約定若在    97年2 月1日前訴外人南河砂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河公    司)未依96年10月18日 與本件原告公司訂立之「物料易換契    約書」履行時,由林振益代表原告公司對南河公司提出民、    刑事訴訟,且上開5 人於96年10月22日 所簽訂之合作契約書    即結束,進行清算,每人依持股負擔所投資之款項,亦有經    該5 人簽名之「契約書」影本,及原告公司與南河公司簽立    之「物料易換契約書」影本附於上開民事卷可稽(見上開民    事事件一審卷第36頁、第40至41頁)。嗣南河公司未依約履    行,林通遠與林振益就原告公司迄至97年4 月1日之支出結    算,交由本件被告於97年4 月1日製作「楊山建設支出明細    」,確認本件被告部分共出資7,028,420 元,被告已取回其    中1,085,420 元(該明細打字誤繕為1,085,430 元),尚餘    5,943,000 元未取回,經本件被告要求加計利息60萬元,共    計6,543,000 元,而以650 萬元結算,並由林振益簽發面額    650 萬元、到期日97年12月31日 、票號017584號之本票一紙    交付本件被告之事實,亦經本件被告於該民事事件審理時陳    稱:「7,028,420 元,是我出資的金額,交給林通遠,我是    先出300 萬元,匯到楊山建設公司的戶頭裡面... 後來300    萬元被倒了,我就不願意再做這個生意,... 。」、「300    萬元被倒了以後就沒有合夥... 」、「該明細表是他們跟我    講的,我來記錄,我沒有參與。」等語,並經證人林振益於    該民事事件證述屬實(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卷第19頁反面至第    20頁、第33至34頁),及有被告所製作之「楊山建設支出明    細」影本附於上開民事卷可稽(見上開民事事件一審卷第7    頁)。因此原告主張林振益、林通遠與被告間之合夥關係已    經結束,並已結算,堪信為真實。又被告另抗辯:林振益所    簽發之上開面額650 萬元之本票並未兌現,且系爭契約書簽    立後,林振益從未依約給付其與林通遠每月60萬元等情,亦    為原告所是認(見本院卷第71頁反面)。因此,林振益、林    通遠與被告合夥經營之砂石生意,雖已於97年4 月1日結算    結果,就被告出資部分,應返還被告650 萬元,然林振益迄    未返還。且就林振益依系爭契約書所約定應給付被告每月之    利潤30萬元部分(按依前開系爭契約書第一條、第四條之約    定,林振益每月應支付60萬元予林通遠與被告,故林振益按    月應給付被告與林通遠之金額,應各為30萬元,而非被告所    抗辯之60萬元),林振益亦均未給付,故於林振益依約履行    清償其對被告所負之上開債務之前,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    所示之本票債權於上開債務範圍內,自屬存在。而查:林振    益所負上開650 萬元出資本息之返還債務,加上所負自系爭    契約書96年10月22日 簽立時起,至97年4 月1日合夥結算時    止,合計5 個月又10日應給付被告之利潤共160 萬元(計算    式:30萬元×5 月+30萬元÷30日×10日=160 萬元),以    上合計810 萬元(計算式:650 萬元+160 萬元=810 萬元    )。是被告抗辯合夥仍未結算,被告對林振益得按月請求60    萬元之利潤計算迄今已達2,640 萬元云云,洵無足採。因此    ,被告所執有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於810 萬元範圍內對    原告之票據債權仍存在,逾810 萬元之部分,則已可確定不    存在。四、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所執有如附表編號二所示之本票,    於超過810 萬元部分,對原告之票據債權不存在,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逾上開範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結論: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9條,判決如主文。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黃信樺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中    華    民    國   101    年    4     月    13    日                                書記官  李佳靜